【團結力量大─茶山雜糧產銷班】共耕共食,在自己的土地找到站起來的機會20130318
「以前是溫暖送進重建區,現在是溫暖送出重建區。」茶山雜糧產銷班班長安啟信短短的一句話,卻是他們用三年挫折、汗水以及一雙雙沾滿泥土的雙手換來的甜美果實。
阿里山茶山村在八八風災後成立雜糧產銷班,一群小農以有機栽培、共耕共享的概念活化部落廢耕地,成功復育出香糯米、白薏仁、糯小米等鄒族傳統作物。在自己的土地站起來之後,他們將小愛化為大愛,過年前推出「茶山良食2+1攜手送暖方案」,民眾捐款一千元認領茶山良食,部落也同步捐出五百元,讓450個弱勢家庭能夠吃到天然健康又新鮮的食物。從受助者變成幫助者,茶山產銷班讓笑容不只停留在他們臉上,也散播到更多人的心中。
穿過正在施工的挖土機,沿著塵土飛揚的嘉義129縣線,眼前一棟棟用茅草搭建起來的圓頂涼亭預告著目的地已經抵達。茶山村位在阿里山鄉最南端,海拔不高,約在400公尺,從嘉義市區約莫兩個小時車程,特殊的鄒族涼亭文化為這裡吸進不少觀光客,八八風災時雖然沒有受到太多損害,但聯外道路完全中斷,讓依靠觀光維生的小村落頓時失去經濟支柱。
不過危機就是轉機,殘酷的現實讓族人不得不思考如何靠自己重新站起來,身處孤島的他們發現老天爺並沒有奪走一切,腳下站立的土地就是最好的禮物。
「原住民是大地的管家,他們知道怎麼養活自己。」曾是茶山媳婦的台灣美門關懷服務協會理事長劉南英,八八風災後回部落參與重建,在山上生活十餘年,她深知原住民精湛的農耕技術,卻因為農產收購價格低落,又長期依賴觀光客,使得古老的農耕傳統逐漸流失。
為了找回昔日榮景,劉南英和部落長老安啟信決定成立雜糧產銷班,在沒有任何政府單位、NGO團體的支援下,利用廣大的廢棄耕地種植香糯米、小米、白薏仁、紅糙米等傳統作物。
安啟信和班員遵循鄒族共耕共食的傳統,一起承租四公頃多的土地,大家中午輪流煮食共享,耕種所得也按照每個人負責的工作,由產銷班計算統一發放。班員們甚至翻山越嶺到四公里外的水源區架設水路,靠自己的雙手搭建集貨場。而且為了保護祖先留下來的土地,產銷班堅持不使用任何化肥農藥,承繼老祖宗的智慧,以天然甘蔗渣、玉米作堆肥,讓天地萬物在這座山頭生生不息地循環。
或許是得利於曾文水庫乾淨的水源,又或許原住民天生就流著大自然的血液,產銷班第一年就成功種出鄒族失傳已久的香糯米,所有收成很快就被主婦聯盟和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搶購一空,許多NGO、重建組織也終於看到這個發光的小村落,除了挹注經費,也贊助各式各樣機械硬體,讓族人信心大增,產銷班從一開始5個人增加到現在15個人,耕種面積也擴大到15公頃,去年還取得有機轉型期認證,打出「茶山良食」品牌,成為八八風災的模範村落。
在自助人助下,產銷班漸漸走出自己的康莊大道,每天都有出不完的訂單,忙得連過年都只休三天。一路陪著產銷班成長的安啟信感性地說,他最開心的是族人不必再遠離家鄉,到遙遠的山區幫別人撒雞糞、種山葵,「我們終於在自己的土地找到站起來的機會。」
成功在自己的土地立足,產銷班決定用種田的雙手扶助更多弱勢家庭。去年他們和台灣美門關懷服務協會合作「茶山良食2+1攜手送暖方案」,民眾捐款一千元購買茶山良食,產銷班也同步捐出500元,以將近批發價的價格,將所有良食全部捐助給阿里山山區的弱勢家庭。
計劃立意良善,卻有人質疑,這麼好的產品為什麼要捐給弱勢家庭?「誰說弱勢家庭就一定要吃比較差的食物!」一手推動計劃的劉南英說,以往捐贈物資大多是存放很久的乾糧、罐頭或是過剩的蔬菜,有時甚至彌漫著濃濃的霉味,但一樣都是人,弱勢家庭為什麼就不能吃到健康、有機的食物。
劉南英認為,現有的捐助機制沒有顧慮到弱勢家庭的心裡需求,例如原住民常收到捐助的麵條,但其實米食才是他們的傳統文化。因此協會募集到了30多萬元款項,除了捐助者指定送達淡水、基隆的200個食物袋,其餘250袋全數捐給弱勢原住民,包括150戶八八風災受創嚴重的那瑪夏區居民,食物袋中除了生薑、筍片,還有香糯米、紅糙米、白薏仁等傳統作物,讓同是原住民的受助者又驚又喜。
不只捐助,產銷班還「使命必達」扮演快遞角色,親自到受助家庭送上滿滿的心意,許多鄒族長老看到記憶中的香糯米開心得不得了,直拉著班員的手說謝謝;那瑪夏區的受助者更可愛,第一個反應竟然是:「啊你們這麼小的產銷班,送給我們之後自己要吃什麼?」詳細解釋專案緣由後,他們更驚訝了,對於茶山產銷班從零到有的速度感到不可思議,「人家小小的部落都可以做到這樣了,我們也要加油。」那瑪夏的災民如此勉勵自己的族人。這一來一往的饋贈,送出的不只是健康、營養的食物,更將重建家園的希望與典範送進災民的心中。
(左)茶山良食的食物袋中有許多鄒族傳統作物,包括有機轉型期的香糯米、紅糙米、Q糙米、手工薑糖、脆筍絲、脆筍片、茶山好薑(圖-茶山雜糧產銷班提供)。(右)很多受助者第一次獲得這麼好的食物,看到原住民傳統作物開心又感動(圖-茶山雜糧產銷班提供)
(左)安啟信認為部落需要更多年輕人回來,才能傳承老祖宗的技藝(右) 通過有機轉型期驗證的茶山好薑非常搶手,是部落賣得最好的產品之一
看到受助者開心的神情,送東西的班員個個也笑開了眼,安啟信說,班員為了趕在農曆過年前送出去,日夜不停包裝,還找來二、三十位放寒假的小孩幫忙,雖然辛苦,卻非常有成就感,「人活著本來就不是為了自己,要幫助別人生命才有價值。」安啟信誠摯而溫柔地道出心中的感想,深邃的眼眸中滿是謙卑。
找到每個人的價值正是這個專案的核心理念,劉南英觀察,社會上不缺善心人士,但他們的愛心卻不一定能真正傳到對的人手上,而生產者辛苦生產出來的東西不知道賣到何處,弱勢者卻可能餓著肚子,三者之間缺乏連結,「我要做的就是把每件事放在對的位置。」
由此,「食物銀行」的角色慢慢浮現,資源捐助者直接購買生產者的食物,不僅幫助弱勢,也鼓舞友善土地的小農;生產者免去中間商剝削,並且發現自己也有幫助別人的能力;需求者吃進健康、安全的食物,也間接成為友善土地的支持者,人人都參與了這個循環,連需求者都不再只是看不見臉孔的一群人。
這個看似簡單的概念其實隱藏著糧食分配的深層意涵,劉南英語帶哲學地說,近幾年來的世界糧食危機並非不夠而是不均,不合理的分配制度致使糧食浪費,有些人卻處在飢餓邊緣,而小農能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,但前提是有相對的資源協助。不過她坦言,這次專案的小額捐款不多,大多是企業贊助,民眾可能還沒有完全接受這樣的觀念。
但無論如何,各方投入的資源已經在茶山開花結果,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產銷班今年加入兩個20幾歲的年輕人,因為他們發現原來家鄉不再了無希望。安啟信充滿期待地表示,年輕人肯做又肯學,將來要把一身技藝全部傳承下去。
今年茶山的小米剛播種,高度還不及小腿肚,等到六月,以往雜草叢生的廢耕地會掛滿一串串金黃色的小米穗,屆時,他們要再一次將這些良食送往需要捐助的家庭,讓1加1發揮的效益不只大於2,還大於3、大於4⋯⋯。
茶山雜糧產銷班從受助者到有餘力幫助其他人,安啟信歸功於族人團結一心,未來也會繼續將溫暖送到別的災區
附註:
雖然過年前已經善款全數捐出,但劉南英表示專案持續進行中,有意捐助者可以洽詢阿里山茶山雜糧產銷班05-251-3121、0988-759370、0911-246175
捐款劃撥專戶:50246003社團法人台灣美門關懷服務協會,註明「良食捐贈」http://88flood.www.gov.tw/committee_news_detail.php?cn_id=1325
資料來源:上下游News&Market by 上下游記者林慧貞 on 2013 年 03 月 18 日 in 團結力量大─農民合作的故事, 系列專題